《流浪地球2》和《绝望主夫》
不是李小程 2023年01月27日 •  0
本文最后修改于 310 天前,部分内容可能已经过时!

有时候的写作真的就是为了那点醋然后包了那么大一盘的饺子,可能是因为看到一只在尖桩栅栏爬走的猫、看到一个环绕地球赤道的车道,看到天气预报说要下雪了但最终没有
......
那么电影也是如此的
首先是看电影一定是有所限制的,不可全部投入感情去体会故事情节,因为它相比于我们的生活而言只是局部合理,如果我们用生活与其对比一定是感到处处不合理的
最近看了《流浪地球2》和《绝望主夫》,这两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相反的
前者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浪漫以及中国科幻水平并不落后于国际,而后者让我感到不适,不是因为对于男性的冒犯(虽然这有可能有一点点的影响,但可以被控制住)
在走向公平的路上本就不公平,可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才是那个被牺牲者
《流浪地球2》无疑是一个大制作,但最重要的是危难当前,唯有责任,总有无数的先辈前赴后继,周老师这个角色也让我想到看过的一本小说《我编的假预言竟然都成真了》里的潘立山
突然的想起,十一曾问过我关于仪式感的问题,在年三十那天晚上,看着漫天烟花、要留灯、要守夜,我在想,这也是中国人的浪漫和仪式感,是中国文化的仪式感,我们似乎也被压抑的太久了,被资本异化的太久了,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对于《绝望主夫》我有两种情绪在交集
一种情绪是它虽然手法很不高明但是确确实实展示了一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宣泄了一些压力情绪但这好像更像是一种借口
而另一种情绪则是它就是依托答辩,是因为只是把男性那一套社会逻辑复制了过来换了套皮肤(让男的演女的角色,让女的演男的角色),但主导着社会的仍然是“男性”而非“女性”(这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从未展望真正的女系社会、平权社会是什么样的,满篇充斥着所谓的大男子主义,让人感到阵阵的不适感
责任和甩锅,永远都是相互相成的,有阶级,就会有斗争
为什么女性的社交要远比男性来的更复杂?是因为历史缘故?是因为没有压力?还是没有主动性?又或者只是观察的假象?
有的时候,女性听从家里的安排,顺从父母的意志,用余生换取父母的开心,所以说女性的不幸有一部分是男性造成的,一部分是家庭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女性自行造成的
但关键点不在于女性有没有反抗,在《经验主义,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当中有言:
革命成功的条件在于只有当‘下层’不愿照旧而上层也不能照旧时,只有在这种时候,革命才能获得胜利。

换句话说,这个真理就是:如果没有全国性的危机(既触及被剥削者,又触及剥削者的危机),那末革命是不可能的

男性有的时候总是很容易会指责女性说要求过多,也从未想过,在身为男性可以自由甩腿的时候(这似乎是理所应当的),老人们却总是会说女孩子要淑女,乱甩腿不美观,以后嫁不出去的....
相当一部分的男性指责女性爱幻想、情绪化....而部分被资本所异化的女性无底线的迎合外国男性并借助女性的身份要求和指责国内男性也在不断的把矛头直指男女对立
在过去,生存是为了活下来,而现在,生存更多要关注心理健康,我们也不必多苛刻前人的一些做法,重要的是,记住历史,实事求是,我们不必成为她们,前人的错就在我们这一代终结
当她们希望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如果是对的那我们就去做,如果是错的,我们可以说“嗯嗯好的”照顾她们的情绪但依旧我行我素
从现在对环境破话恶化的漠视来看,其实一部分人并不在乎子孙的死活
很多影视剧会把女性描绘成初出茅庐然后因为感性而导致出意外的角色,比如因为善良感性被骗放跑了坏人造成巨大的损失,但更加重要的不是男的就理性女的就感性,只要是人类就一定会有感情,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经验差异而非性别差异,不是因为男的就天生比女性要靠谱,而是没有经验的要比有经验的更容易出错....
周有光曾言:
晚近有一股风,对被尊敬的女性,不称女士而称先生。例如。宋庆龄先生。据说这是表示对女性的尊重。这股风极其不妥。理由如下:
一、混淆性别。不知底细的人,可能认为宋庆龄先生是男人。
二、重男轻女。称先生是尊敬,称女士是不尊敬。这明明表示了重男轻女的下意识。想要尊敬,反而不尊敬了。
三、用词混乱。“先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六个义项,没有一项表示女性。
建议:慎重使用词语,不再称女士为先生。

新年第一问:我为什么会没有安全感呢? 打赏
请作者吃个鸡腿!
apt命令报证书错误的解决方法------- Certificate verification failed: The certificate is NOT trusted.

该页面评论已关闭